Search


好友、也是多年戰友的影評人Ryan鄭秉泓主編的《六個尋找電影的影評人》剛出版。後面是我給...

  • Share this:


好友、也是多年戰友的影評人Ryan鄭秉泓主編的《六個尋找電影的影評人》剛出版。後面是我給這書寫的序。
 
如同許多次類似的經驗,期許自己該要更切題,卻又忍不住誘惑追著一個很小的、當然的點,熱切推進。關於這書的詳情可見Ryan臉書,這序文則固執地做著對什麼的研究(有經Ryan的首肯)。
 
為什麼看電影?什麼是影評?什麼是影評人?......我總是更渴望追問似乎早有了答案的題目,非因不滿意現有的答案,而是因為,我相信,當固執問下去,最單薄的題目也能深化成一個世界,在裡頭轉出各色各樣、甚至互相矛盾與無關,的答案或訊息。
 
影評人工作讓我付出的代價,是入戲太深地陷入關於現實與虛構的錯亂。可我亦在其中發現現實與虛構的織絞與滲透,原來有一套迷人的邏輯。成為我的迷宮的入口。
 
---
 
《六個尋找電影的影評人》推薦序
 
在虛構與虛構之間
黃以曦
 
問:你看到什麼?
威爾葛拉罕:我看到整叢糾結的鹿角。此刻我聽到的只有我的心跳聲,模糊卻快速,就像竄入寂靜的倉促腳步,我已不再知道如何度量我自己。我覺得我已經不是自己了,我覺得我已漸漸地變成了別的什麼,我覺得自己好像已經成為另一個人。……我覺得好混亂,我害怕再也無法知道我是誰。
--《雙面人魔》(Hannibal)
 
問:這些事是你做的嗎?
威爾葛拉罕:我不知道。就像關於童年的風景,你無法確定那是你的回憶,還是玩伴的回憶。而後來發現,那些清晰無比的記憶畫面,不過是一本舊書上的圖片。
--《雙面人魔》(Hannibal)
 
電影像是一台製造移情(empathy)的機器,讓你進入不同的希望、渴望、夢與恐懼。它幫助我們以第一人稱的方式成為(認同,identify)和我們共享人生旅程的他人。……我降生在我的人生電影之正中央,我不記得我是如何進入這部電影,但它一直都娛樂到我。
--影評人 羅傑艾伯特(Roger Ebert)
 
影評或有很多種,影評人的個性或有很多種,但影評人的生活、影評人的人生,卻很可能,只有一種。那是個特定的輪廓,它卡在虛構與現實之正中央,自成一個假與真互相染暈、終至模糊晃搖,的狀態。這些人的故事的延展,每一步、每一天、每一事件或階段,都意味著對虛與實之重新或全新令定邊界。
 
儘管影評人不見得評論其正參與創造的這個類型,但他們的人生風景,確實是某風格強烈、邊緣、尖銳、且帶點瘋狂或詭異,的類型電影。
 
影評人不是電影作者、不是電影圈其他從業人員,關於「一部電影」,他們非參與從無到有的打造、框外與框內消長之釐清與穩固,「電影」對他們來說,是個現成物,就像這世界,像夢境,時序的回推並不是最重要的。當它們一出現,已無法插入任何變更,人們接受一切從那裡開始。他們或以為將進行理解,可啟動的卻是創造。關於意義與記憶的創造。
 
影評人不是耽愛電影的影痴,當純觀眾另有個謀生的旅程(無論他是否更重視)可與銀幕上的長路來回切換,影評人卻理直氣壯地宣稱,進入、流連於一個與下一個銀幕裡的世界,算得上是一類現實。而那確實是他們的現實。
 
以外圍的角度而言,影評人活在某極脆弱而危險的虛與實的動盪之中,他們是否意識到該感覺錯亂?一旦意識到,要怎麼繼續這個身份呢?畢竟人天生需要某種更為實在、可被證明、可相互援引與支持的活著的生態。
 
但影評寫作者,穿過一趟虛構旅程還不夠、還要以其為本、在那個海市蜃樓上再起一樁,他們活在一齣與下一齣彼此並無關連的情境。一次次輕易入戲,像是一個開放進佔的靈魂,恍然無覺其作為單一一個身體、單一一個人生,卻歷經著絕無相容的此起彼落的場景。
 
聽影評人描述他們的生活和人生、他們怎麼走向電影、怎麼相處與電影、怎麼思考、討論、書寫電影,聽他們說明,夾在將一幢虛構、轉換成新一幢虛構之間,等種種,因此是件比表面上看來複雜太多的事。他們看來或顯得當然,像是那個由各個故事拼裝起的不連續宇宙,真等價地對抗或甚至取代這個現實,儘管兩者明明有著不同的本質,而後者明明是壓倒性的巨大與全面…….
 
然而,情況是,一旦你那麼深、那麼火熱地相信什麼,它真會成真,真會長成一個具有體系的世界。一個儘管無法合理、無法可能,卻無法被取消的世界。
 
人類文明、社會文化、日常生活,需要電影評論嗎,如同我們的活著,需要哲學嗎?影像與生命,不可遏抑地、狂亂地,漫淹而來,隨時將我們滅頂,煞有介事的抽離的語言,究竟來自何處?光與影、聲與音、動與靜、生與死,曾承諾此一疏離的非屬於此一維度的位置嗎?
 
面對電影,在那某個入戲與出戲的瞬間,如同面對決絕的生存,原來,我們還是有個神秘的餘裕,足以切進一處不存在卻成立的所在,用一種幾乎是偷來的視角,看到影像或生命的稜線,創造性地使被描述浮現,讓它們被與形而上與形而下之更為務實的日常,進行對話。
 
倘若這個過程總是太隱匿、發生得太快、以致於難以想像其面貌,或許在影評人們說起自己、讓那些瞬間被拓成富肌理的平面,我們可以更多地耙梳這個你與我其實都歷經著的過程。
 
電影評論仍勝任地在我們的生活扮演了一個以上的角色,是「有用」的,不過,《六個尋找電影的影評人》不是一本影評書,這是一本讓影評人說自己的書。我們會在裡面讀到不同世代的他們背後那個「電影在台灣」這事的模樣與流變,可最吸引我的,仍是他們如何自或不自覺地看待自己的人生正是一部電影?
 
他們也將自己的評論取徑應用在上頭嗎?熱愛虛構宇宙到不惜用現實的幾十年去兌換,此一荒謬的主題,採用的敘事是否優美?擔綱演出的自己,是否給出多層次的、有機的表演?
 
每部電影可由所依據的標準給個分數,但高或低分非關由那裡而來的夢與靈光的規模與亮度,看完《六個尋找電影的影評人》中一部部以影評人為主角的電影,我們亦不動聲色地帶回秘密看穿與記得的感動。
 
 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影評人,作家,著有《離席:為什麼看電影?》《謎樣場景:自我戲劇的迷宮》《尤里西斯的狗》。聯絡方式 [email protected]
View all posts